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天然气的价格改革正在提速。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安排在广东、广西两省进行统一门站价、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等价改试点。今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物价局会议上发出一封 《关于规范城市管道天然气和省内天然气运输价格管理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这封《意见稿》里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引导上游气源企业对城市燃气公司和大用户直供,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层层转供,目的是要降低燃气终端销售价格。即鼓励大型工业用户直接与上游气源企业签订燃气商品的购销合同,不向城市燃气公司购气。

       由上游气源企业直接给大用户供气,以降低大用户的用气成本,这听上去没有什么不对。这好比菜农绕开流通环节直接将蔬菜送到超市,超市的购入价格会降下来,消费者也会很高兴。问题在于,天然气不是白菜,白菜是市场化的商品,它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增加或减少的成本,会最终反映到终端市场上,因此,减少流通环节对降低菜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天然气的输配不像卖菜那样的简单,天然气只能沿着输配管道流转,涉及复杂的输配气管网规划和庞大的建设投资,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
       据笔者了解,由于天然气易燃易爆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设备维护、用户服务的要求,因此运营和交易成本较高。迄今为止,我国天然气不是市场化商品,管道天然气的价格是由中央和省、市政府定价,各级政府要考虑国际能源变化、政治因素、经济环境及大众的承受能力等多重因素定价。特别是民用气价不可以像国际油价般频繁波动,也不能以国际油价年年飙升为由而要求大幅度调整,因此,一直以来工业用气都担当着稳定居民用气价格的重要缓冲角色。
       如果大型工业用户直接由上游气源企业直供,在现有的城市燃气供气结构下将直接冲击民用气价依靠工业气价缓冲或弥补的格局,势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审慎决策。    
 
居民供气成本价格倒挂       
       2002年以来,全国城市燃气进入了市场化改革的快车道,下游市场逐步开放,民间资本竞相进入,多元化投资、混合所有制并存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带动了行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尽管所有制构成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了,但城市管道燃气的定价机制没有变,特别是居民用气价格一直受到政府严格管制,保持着基本的稳定。在城市燃气的运营成本中,居民供气的运营成本是很高的,由于用气终端多,单位用气量低,安全管理难度大,在巡检、收费、客服、维修、抢险、调峰(包括季节、日、时调峰)等方面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工商业用户。
       如果按照市场规律定价,居民气价理应高于工商业气价,除了我国、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均是如此。以2008年燃气价格的民工差率(居民气价比工业气价高出的百分比)为例:英国为85.2%,美国41.4%,法国 51.6%,西班牙111%,新西兰更高达347%(2007年);一些欠发达国家,如墨西哥也达到70%,波兰75.5%,捷克38.2%;亚洲的日本近10年来,民工差率一直保持在170%-224%之间(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居民供气成本最高但销售价格又是最低的,成本与价格长期倒挂,城市燃气公司为了保障对居民的供应和社会的稳定,不得不用工业等用户的气价所得来补贴对于居民供气方面的亏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目前这种交叉补贴式的价格结构。在现行价格机制和结构下,一方面燃气企业要靠大用户来维系运营和生存,另一方面,燃气电厂、大型工业等大用户对平衡城市管网的用气负荷、优化用气结构、体现规模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旦将这些大用户剥离出去,那么下游城市燃气企业的生存将难以为继,更会伤及民生,形成不稳定的因素。
  
下游企业惊恐不安
       城市燃气业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躁动不安。随着天然气市场的不断扩容,各种不正当的商业竞争现象开始在此行业显现。一是围绕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争夺战在全国不少地方硝烟弥漫;二是上游能源巨头以气源为要挟强势挤压下游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所谓的“以资源换市场”以图全产业链垄断。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原本平静的燃气行业乱象丛生,险象环生。连与此事无关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都认为国家需要正视这个不正常的市场现象,他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一封《关于加强城市管道燃气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竞争的建议》。
       在下游企业正为市场的无序担忧的当口,发改委这封《征求意见稿》里提出的对大用户直供的思路更使得下游企业惊恐不安。笔者走访的数家燃气企业均认为直供政策将会使企业雪上加霜。
       实行天然气直供对大用户来说自然是欢迎的,而最大的利好还是上游的供气企业。中石油是天然气的最大供气者,近年来中石油凭借其油气资源优势不断蚕食下游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城市燃气的经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面对城市里密集的人口和庞杂交织的各类地下管线,需要专业的团队严密精细化的管理,而上游供气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专业条件。
       如果上游有了可以对大用户实行直供的“尚方宝剑”,就不用再与下游玩什么“以资源换市场”的游戏,可以轻松绕过下游企业直接拿走优质的用户,其上下游一体化的目标将变得唾手可得。这将使得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迅速恶化,企业缺少足够的资金去维护管网设施,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当然就无法保证用户的安全稳定用气。最终将是投资者被迫逃离,或是少投资、不投资,烂摊子甩给政府去收拾,下游市场十多年的改革成果将毁于一旦。
       另外,发改委给天然气价格改革确立的“放开天然气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的最终目标也将变得更加遥远。要不了几年,下游市场多年形成的竞争态势将被颠覆,下游市场被上游气源企业垄断将成为燃气行业的最终格局。
 
政策制定不宜“一刀切”       
       用直供的方式降低大用户的用气成本,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如何在实施中兼顾多方利益却是需要谨慎考虑的。即使要实行直供也有个如何界定允许直供的大工业用户的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第一,以工业用户的类型和性质来界定,对于“用气量大,其产品的价格受管制且市场化程度低,对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低”的用户,比如燃气电厂,可考虑由上游直供。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用户,比如钢铁、陶瓷等企业,因为其产品价格可以随行就市,价格承受能力较强,直供就不尽合理了。第二,要限定直供大用户的范围:上游不得直供城市门站以内的,且已经纳入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区域的用户,以免破坏原有的城市燃气规划和建设序列,打乱已经形成的燃气设施布局。这也是符合《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要求的。
       实际上,即便是由上游直供大用户,也是需要投入供气管网设施建设的,如果能利用城市燃气企业现有的全部或部分管网,也可以减少重复投资、降低营运、管理及维护等资源投入。
       退一步说,降低大用户的用气成本是不是只有“上游直供”这一个思路呢?天然气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共存。减轻用气企业和居民负担的责任,也应由各个环节公平负担。
       对此业内人士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那就是多方让利:一、可以适当降低上游的门站价,也就是上游企业让出一块利润来。二、合理减免中游管道费用。三、下游企业也对大用户让出部分利润,比如只收管输费。经过多方让利后,大用户的用气价格一样会降低,既不打乱现有的运营格局和市场秩序,又保证了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供气体系。
       因此,“直供”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和最好的途径,因此,下游企业建议政策的制定不要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责任分担,多方共赢。他们希望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应基于促进天然气市场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去制定价格政策,不能拆东墙补西墙,顾此失彼。尤其不能再给上游企业的垄断翅膀添加更多的羽毛了。
 
话题:



0

推荐

张鲜堂

张鲜堂

4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媒体评论人员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4篇